Home 酵母擴培
Post
Cancel

酵母擴培

在啤酒的四大原素:水、麥芽、酒花和酵母中,做為活的生物的酵母,可能是最難掌握的變數;因為除了數量,活性以及不同代數也影響酵母的表現,更別提不同狀況的酵母在不同的環境(營養、糖度、溫度等等)下,表現也會有所不同。從數量和狀態來說,乾酵母是比較容易掌握的,不過,除了因為乾燥過程中酵母的細胞膜會受損,風味會有些不同外,並非所有酵母都能承受乾燥過程,所以乾酵母的選擇通常不如液態酵母的多。再則,如果乾酵母回收使用,也就和液態酵母一樣了。換而言之,酵母的處理就像一顆路上的大石頭,如果避開了,釀酒的路就會變得狹窄了。(最近White lab推出幾支受歡迎的酵母的乾酵母,例如WLP001,但是除價格昂貴-甚至比液態還貴,目前還沒有太多的使用者評價。)

提到液態酵母,馬上想到「擴培」。原本液態酵母廠提供給家釀的酵母包裝大多略有所不足,另外因為運送及新鮮度的關係,使用液態酵母必須「擴培」是一種常識。不過,近來有些酵母廠,例如Imperial Yeast,提供的酵母量足以直接接種,或是White Lab使用了新型更能存放的包裝,在美國已經有部份家釀者開始直接使用而不「擴培」。不過,在台灣的家釀者似乎還沒能享受到這種服務,「擴培」還是不可避免。

中文的家釀界常說的「擴培」,意義上應該是培養繁殖,也就是把酵母的數(質)量變多。然而,在英文社群中,比較常用的是”starter”這個詞,雖然看起來是同一件事,而酵母(質)量通常也是會大,但意義上有點不一樣。在使用「Starter」這個用詞意義上,感覺更多是確定或喚醒酵母,而非增加酵母數量。我並不是對用詞吹毛求疵,只是Starter的目標不一定是讓酵母(質)量變大,如果直接在套用中文「擴培」,意義上會變得奇怪。另外,我不是專家,不確定某些英文詞彙的正確翻譯,所以下面容我使用Starter,而不用中文。

Starter怎麼做?其實很簡單,準備小量的麥汁,把酵母投入,讓酵母成長起來即可。不過,這個過程有很多選項,這也是這篇想要討論的主題。

  • 準備適量的麥汁;最簡單的做法是使用麥芽精和水用1:10的比例混合,煮沸10分鐘後,用鍚箔紙封住,然後冷卻。
  • 冷卻後接種酵母,用鍚箔紙封蓋住瓶口。
  • 將培養瓶置於攪拌器攪拌,直到完成。

如果是採用可以耐熱的錐型瓶,可以直接用錐型瓶煮,順便消毒錐型瓶。但錐型瓶因為形狀的關係,容易沸湧,一來不能麥汁不能太多,二來火不能太大。切記很多便宜的錐型瓶是不耐熱的,不確定請勿嘗試。

糖水

在討論麥汁的濃度之前,會有人問到,可不可以用糖水養酵母。簡單地說,不建議。酵母”成長”需要的不只是”糖”提供的”能量”,還需要像是胺基酸等等其他的營養。用糖水養酵母,可能類似讓人只吃白飯一樣,會有營養不良的問題。有些文獻,例如Design Greate Beers,說如果酵母用糖水中培養,因為吃糖和吃麥芽糖的方式不同,酵母可能失去吃麥芽糖的能力,雖然這種說法我半信半疑,但仍然完全不建議用糖水來養酵母。Brulosophy有做過實驗,比較糖水和麥汁的Starter,結果用糖水養出來的不僅發酵變慢,而且似乎有酵母自溶的味道。當然會有一種情況是,原本的酵母量或健康狀況就不差,用糖水讓酵母”啓動”了,結果發酵完全沒問題,但這種情況下,或許做Starter也是沒必要的。題外話,很多酵母廠其實是用糖蜜養酵母的,但還另外加了什麼營養以及是在什麼條件下培養,似乎都是商業機密;也因為,我懷疑”酵母用糖水養會喪失吃麥芽糖能力”這種說法。如果你有辦法用和酵母廠一樣的條件去培養酵母,請不吝分享。

濃度

全麥麥汁含有酵母需要的大部分養份,是很恰當的培養基。最佳的濃度大約在1.036~1040之間。有可能滲透壓或是形成的酒精度的關係,高於1.040太多的濃度會造成酵母的活力下降。而比較低的濃度則有效率比較低,也就是需要比較多量的問題。最近有一個研究實驗,使用1.008低濃度麥汁但相對比較高的氮(胺基酸)可以得到比較有效率的單位糖增長率,但考慮到酵母營養劑的成本及麥汁量的大小,這種方法在家釀似乎不太實際。在家釀的實際應用,也還沒有定論。所以目前還是以1.036~1.040為最佳濃度。使用麥芽精是最簡單方便的做法,100g麥芽精加上1000cc的水,濃度會在100/(100+10000)=9.09%,也就是1.036.

酒花

酒花有抗革蘭式陽性菌的效果,12IBU以上會抑制乳酸菌,但是其實也有耐酒花的菌,靠酒花來抗菌是不切實際的作法,而且酒花其實也會影響酵母;酒花精油會附著在酵母的細胞壁上,酵母也會吸收阿法酸(所以釀過啤酒的酵母是苦的)。如果是用麥芽精,沒有必要添加酒花。但如果是使用多餘的麥汁,根據Braukaiser的實驗,酒花對酵母的影響並不是很大,如果不是超高IBU,多餘的麥汁也可以調整濃度後使用。

供氧

和發酵啤酒不同,做酵母starter的目標是培養酵母,所以儘可能持續提供氧氣對酵母成長會比較好,千萬不要用水封。持續打純氧是不太經濟也不太可能的事,打進過濾過無菌的空氣是比較常見的做法。不過如果是用攪拌器,瓶口錫箔紙包起來,效果就相當不錯了。

溫度

雖然Ale通常在20度、Lager在10度上下發酵,最佳的Stater培養溫度是在25度上下。所謂的最佳發酵溫度是釀酒人覺得風味最佳的溫度,並不是酵母喜歡的溫度。雖然無法感受酵母的情緒,但要說的說,酵母可能比較喜歡30幾度。愈高的溫度,酵母成長愈快,但成長太快可能會形成比較不健康的酵母,另外,有一些lager酵母在超過30幾度時會停止生長,所以在25度會是最恰當的溫度。

接種率

需要的麥汁量取決於成長率及想要擴培的目標數。換個角度來說,就是原本有X數量的酵母,用某體積的麥汁培養後,酵母數量變成 (X + n),而這最後的X+n酵母量是釀這批啤酒所需要的酵母量。這兩個都是很複雜的問題,先討論一下相對簡單一點的酵母量酵母量取決於接種率,也就是每單位麥汁需要多少的酵母量。太低的接種率,會有酵母過度生長而產生的太多風味物質或發酵不完全的問題;而太高的接種率,則是酵母生長太少,可能有風味不足或酒體太輕的問題。一般來說,”過高”很難,太少則很容易,但酵母是活的生物,在符合條件下,只要2-4小時,個數就可以增加一倍,所以是有個容忍範圍。Ale的建議值是每ml每糖度(Plato)0.75百萬個,而Lager因為發酵溫度低,需要兩倍也就是1.5百萬個的量。

舉例說明,20公升,比重1.050(糖度12.5plato)的Ale,需要接種約 0.75 * 20*1000 * 12.5=187,500百萬 ,也就是將近200十億(Billion)個數的酵母。要注意的是,0.75這個數字是用在回收酵母,如果是酵母廠養出來的酵母,因為特殊的培養方式,只需要大約一半的量,0.35左右(Yeast書122頁)。如果有注意到,一般的乾酵母一包11g大約是100billion,但可以用在20升;例如根據Fermentis的資料,US-05一克是 > 1* x10^10,也就是10billion,家釀包11g也就是>110billion左右。如果需要計算接種率的,可以用Brewer’s Friend的計算器計算。不過,其實以上的數字只是一個概念,不同的酵母,大小不同,有些酵母例如比利時系的酵母就比較小,如果真的要計算數目會很困難,所以把這個數字當成一個概念就好。回過頭來,要計算接種率的理由是穩定性或一致性:每次用一樣的量,以求達到同樣的風味。在酒廠或比較專業的書上,用的數字通常是酵母泥的體積。家釀的用量比較少,而且操作上很難清楚知道混了多少渣,測量的誤差會比較大。另外,有些人覺得德式小麥用太約0.5會比較有香蕉味,但很多人並不建議如此,因為可能會有發酵不完全的狀況。

成長率

提供成長率,我不禁想到「人口論」,還記得小時候很常提到「人口爆炸」,但現在過低的生育率卻是先進國家的通病;生物常常不是用簡單的數學。酵母也一樣。酵母的成長率比較常用的有兩個模型,一個是Yeast書中的,另一個Braukaiser的。Yeast書中的成長率是根據他們實驗把100B的酵母加到麥汁中,估算最終酵母數量做成的模型,在這個模型中,隨著麥汁量變多,酵母成長倍數增加變緩,最終停留在6倍左右。然後再根據這個模型,把數字放大,做為有攪動酵母的話算模型。Braukaiser認為這個模型有問題,因為大多數人是用攪拌器,和不去攪拌酵母的環境不同,他做了幾個實驗,得到一個簡單的模型和公式,在的接種酵母數在1.4B/g(每公克糖接種1.4B酵母)以下時,成長大約是每克糖成長1.4B,大於1.4B時,成長率會下降,直到接種率大於3.5B/g時,酵母數量就不會增加。細節可以到Braikaiser.com看。這邊只是想說明一個概念:沒有持續攪動酵母,成長有六倍的上限;接種酵母太多或麥汁太少,酵母可能不會成長。在Brewers’ Friend的計算器中有一個選項是計算的模型,可以依照實際情況選擇。

剪力

用攪拌器的理由第一、是造成酵母懸浮,讓酵母各有機會吃到糖,第二、把CO2從麥汁中趕出去,CO2會妨礙酵母代謝,第三、增加接觸空氣面積,增加溶氧。理論上攪拌速度愈快,似乎愈好,不過在各大自釀社團,討論到攪拌器,常會有人跳出來說速度不能太快,會有剪力傷害酵母。但多快才算太快?我找了很久,都找不到答案,反而找到了有人做了轉速和酵母成長率的實驗,結果速度愈快,酵母繁殖愈多。我並不否定剪力的存在會傷害酵母,事實上,已經被證明在乾酵母水化過程中,如果去搖晃或攪拌,剪力就傷害酵母,造成存活的酵母數減少的現象。因為乾酵母的細胞壁有受損,水化復水時很脆弱,即使很弱的剪力都會造成傷害。但液態酵母對剪力有多大的抵抗力,我還是找不到答案。

接種時機

可以在酵母高泡時接種,或者也可以在等酵母沈澱後再接種。後者接種時可以把上清液倒掉,只接種底下的酵母泥,書上建議starter的量超過釀造批次的5%,最好這樣不要把starter的全部麥汁倒進去。高泡期接種的話,則酵母不會沈澱,只能全部接種。高泡期接種的優點是:酵母在活力最強的時候接種,而且已經是生長週期中,接種後的lag time(從接種到發酵的時間差)會比較短。如果是為了重啓停滯的發酵(stuck fermentaion),例如目標1.010停在1.025的,接種高泡期的酵母是唯一解。(前題是經FFT證明不是麥汁發酵性的問題)不過,接種高泡期starter要注意溫差的問題,starter和麥汁的溫差要在3-6度C以內,如果溫差太大,酵母受到驚嚇,會有不利的影響。除非溫控Starter,以台灣的天氣,在冬天養Ale可能還好,其他的組合要控制溫差有些難度。

另外,一般starter的高泡期會出現在12-18小時左右,時間的掌握對家釀也是一個難度。等酵母沈澱後倒掉上清液的方法中,酵母會進入休眠的狀態,但做好starter後可以放進冰箱,一個星期內使用通常都不成問題。至於Starter什麼時候算是”完成”?根據Yeast書上說明,大部分的情況下,12-18小時酵母量就會達到最大,如果接種的酵母量相對麥汁很少,可能會到36小時,不過最大量成長應該在24小時內。另外,如果要於進冰箱存放,在酵母吃完糖後,可以多放8到12小時,該酵母有機會形成glycogen(糖原)儲存,以便過冬。結論是接種後兩到三天就可以收起來放冰箱了。注意一點,養酵母,圖的是酵母的肉體,和發酵啤酒要的是酒不一樣,糖有沒有全吃完其實不重要。

雖然書上說大於5%的Starter最好有上清液倒掉,大部分人也都覺得starter的麥汁風味不好,但從Brulosophy做的實驗,即使把超過2公升的starter全部倒進去,大部分人也分不出來。另外有點要考慮的是,全部倒進去的做法多少會稀釋原本的麥汁濃度。

Vitality Starter vs. Viability Starter

Vitality指的是酵母的活力,而Viability指的是酵母的數量:Vitality Starter的概念是”活力”夠的話,數量不足也不是問題。所以做Vitality Starter不需要太多的麥汁,因為只是要喚醒酵母。為了強調活力,當然是在高泡期接種。Brulosophy針對Vitality Starter做了幾個實驗:其一,在Ale的情況下,差別似乎有限(但不是完全沒差),但在Lager,酵母數量不足卻造成發酵遲緩的問題。我不知道Vitality starter效果怎樣,不過,很多時候,可能原本的酵母數量就足夠,只用少量的麥汁,雖然酵母沒有成長也不是問題,在這種情況下,或許starter也不是必要的。

Shaken, Not Stired Starter

雖然用撹拌器是一個類似常識的做法,也有人不認同的。有人主張,攪拌器的剪力讓酵母有壓力,所以starter的風味很差。他主張用麥汁4~5倍大的小口容器,接種後偶而就把瓶口轉緊,用力搖晃,接著再鬆開瓶口,釋出氣體,然後在高泡期全部倒入啤酒中。簡稱為SNS Starter。我沒有看到有人對這個方法做什麼科學證明(數酵母或者對照實驗之類的),但也是有一些人相信這個做法很好。我個人並不覺得這做做法會比攪拌器好,一來搖晃難道就沒有剪力?二來我不喜歡把starter的麥汁加進啤酒。不過,沒有攪拌器時,這是個簡單實用的方法。在Yeast書上有介紹澳洲人會用2公升的保特瓶像這樣做starter,也得到不錯的效果。

高OG高酒精

隨著OG提高,需要的酵母就愈多,但通常用來擴培的容器-通常是錐形瓶-大小有限,另外要做很大的starter也是其他的問題:費用。資深家釀甚至商業釀酒有一個方法,那就是先釀一個比重低的啤酒,然後把酵母回收,用來釀高比重的。例如,想釀Barley Wine,先釀一個Blonde或Pale Ale之類的、想釀Belgian Dark Strong或quad,先釀一個Belgian Pale Ale、想釀Imperial Stout,先釀一個5%的Porter之類的。另外,雖然說,過度接種很難,實際上卻是有可能的,其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把回收酵母全部拿來釀批量一樣、比重接近的啤酒。用來釀比重高很多的酵母應該是沒問題的,當然也可以依照計算的量使用,而不是使用全部的酵母。一般而言,正常的啤酒發酵,酵母大約會變成4~6倍。

參考資料: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

ChatGPT v.s. Grand Master Homebrewer

Bottler-There And Back Aga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