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Bottler-There And Back Again
Post
Cancel

Bottler-There And Back Again

開始自釀的時候,我和大多數人一樣用裝瓶,隨著開始厭煩裝瓶洗瓶,弄了一個直立式的冰箱(kegerator),改了三孔酒柱,好不威風,但也不全然沒有問題。因為體積大,搬家時就處理掉了,然後又開始裝瓶,裝了一陣子,又開始覺得有點不痛快,就自己用冷凍櫃做了一個keezer。用了一陣子後,我放棄了keg,又開始了裝瓶。偶而還是想用keg,但用了幾次,總還是覺得裝瓶其實比較簡單。魔戒前傳的哈比人,副標題(或另一個書名)是「去而復返」(There and Back again),而我從裝瓶到keg,回到裝瓶後,又再次用keg,最後又回來裝瓶,已經不只是「去而復返」,而是「去而復返,又去再復返」。就來說說用keg的一些體驗和心得,以及和裝瓶的比較。

在對岸-大平洋的對岸,原本就是設計用來放keg的冰箱通常是直立式的,所以把真立式冰箱加上酒頭改成放keg的也都會稱為kegerator。我的第一部keg冰箱是一個原本只有一孔的的kegerator,但它的空間其實放得下三個可樂桶,所以我買了一個三孔酒柱,把它改成三個出酒頭的。

我的第二個冰箱是自己改的keezer。用冷凍櫃改的,在對岸-大平洋的對岸,習慣上稱為keezer。keezer的改法有幾種,最常見的是在蓋子和櫃體之間加一個木框,就可以在這個框上裝龍頭;這也是我採用的方法。第二個做法是直接在蓋子上鑽頭,然後裝酒柱。第三個做法是在蓋子上做一個箱子,龍頭裝在這個箱子上;通常採用這個做法的人都有某種程度的木工能力,所以都會做個木箱把整個酒櫃裝起來,也通常做得很漂亮。不過,把冷凍櫃整個包起來會影響散熱,會影響冷凍櫃的壽命,要考慮一下。後面這兩種做法,除非有特別設計,存在一個小問題:冷凍櫃的的蓋子是向上掀開的,裝在蓋子上的東西會向後倒,所以後面需要淨空,換句話說,不能靠牆。第一種做框的方式除了簡單一點,因為沒有破壞蓋子,可以完全復原。

kegerator和keezer相比,最大的優點一是開門方式,二是體積緊湊。側開的門除了keg桶進出方便,清理積在底下的冷凝水或有時不小心滴下的酒,比起上開的keezer,都方便很多。因為keezer由不是為了裝keg的冷凍櫃改裝,體積不會很緊湊,例如一般的200L冷凍櫃,通常只能放下三桶,頂多在壓縮機的突起多放一個小桶的,但體積上會比可以放4桶的kegerator寬。keezer的優點相比之下是便宜、取得容易,不過如果加上施工的成本,價差會縮少許多。撇開因為很強的DIY能力,然後自己改裝超炫keezer的情況,有些人用keezer的理由是為了放超過4桶以外。Kegerator應該只有商用的才有超過4桶的容量,keezer則不難找到大還有更大的冷凍櫃。商用的價格不在家釀的討論範圍,所以我也不(想)知道有多貴。

kegerator和keezer還有另一個差異,kegerator通常是用酒柱,keezer加框則不需要酒柱。前面提在也有人在keezer上面架酒柱的,另外也有人用直立式冰箱鑽孔裝龍頭的,所以不管是kegerator或keezer,只討論酒柱的問題。酒柱的最大優點是酷、炫、以及很酷炫。它問題是:酒柱是在冰箱主體外的一個獨立小空間,加上又在上方,酒柱內的溫度會高許多,所以打酒時,除了留在酒管中的酒可能風味不佳,前面也會有許多泡沫,直到溫度被出來的酒冷卻降下來。有些人把用小風扇把冷空氣打到酒柱去,這個做法會改善一些,但在潮溼炎熱的台灣,可能需要在酒柱下放水盆接冷凝水。不過,不用酒柱,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,因為龍頭在外面,只是情況會好一點點。曾看到有人說,如果你到一家酒吧,打酒的人如果直接把酒打到杯裏給你,除非那是第二杯,否則那是個不合格的員工,理由就是啤酒龍頭的溫差。除非是開party,大部分的時候,每次都是第一杯的的情況,都要倒掉一點酒。

接著進入主題,如同我開題說的,我從裝瓶轉用keg,又回到裝瓶,所以我用「裝瓶缺點、keg優點、keg缺點」,再加上我的看法的順序來說明,看倌儘量撇開”我”的主觀因素,自行對照優缺點。 首先來說裝瓶的缺點:

  • 洗瓶子很麻煩。
  • 一瓶一瓶裝,還要封蓋,很麻煩。
  • 裝瓶過程中比較容易接觸氧氣。
  • 瓶發會留下底泥,很不專業,有時候影響飲用體驗。
  • 爆瓶。

然後因為keg有這些優點,所以資深的自釀轉向keg的人很多:

  • 一次只需要洗一大桶。
  • 裝桶很簡單,只要接上管線等酒流完就好了。
  • 裝桶過程可以有很多方法最大限度避免接觸氧氣。
  • 小部分底泥會在最開始出來,後面幾乎不會有底泥。
  • 要喝多少打多少。
  • 可以強制充氣,可以快速碳酸化。 -(對不是業內的人來說)酷、炫、有趣。

keg缺點:

  • 進入門檻高,成本上及空間上都是。
  • 維護成本高,家釀來說,CO2比瓶發糖貴許多。
  • keg桶很佔空間,可以「同時」享用的酒受限於龍頭的數目,通常不超過4個。
  • 要帶出門分享不容易,需要有其他的道具。不過這點現在有很多小keg或保特瓶之類的可以解決。

對我來說,同時最多只有4種選擇是最大的問題,而且當酒剩下不多時,keg的大小也是不會變,也是需要佔用一個龍頭和一個桶的冰箱空間。在太平洋對岸,在一桶酒剩下不多又沒少到一個人可以喝完時,會呼朋引伴到家裏辦party,稱為「keg kicking party」或「kick the keg party」,就是叫一群人來幫忙喝完。在台灣,因為沒有住豪宅而是住得”好窄”,要時不時招待客人負擔太大;至於要怎麼知道桶內還剩多少則又是另一個問題。除此之外,我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漏氣,有時候是keg(蓋子、出酒口、入氣口等等),有時候是快速接頭,也有時候是管線;不管是那裡,一漏就一桶二氧化碳沒了。另外,雖然洗keg只有一桶,洗這一桶卻比洗瓶子麻煩多了,因為它有一些部件,如果每次都要拆下來清,花的時間也不少。還有就是啤酒管線和龍頭本身也是需要定時清洗,一樣麻煩又耗時。我一點都不覺得比洗瓶子輕鬆。

對照keg的缺點,裝瓶的優點也就很明顯了,裝瓶可以化整為零塞到家用冰箱,不管是要長期熟成還是留下小部分都很簡單。瓶子如果每次喝完就洗,化整為零,就不會需要一次洗一大堆。至於氧氣對策,我在裝瓶詳解有提到,雖然可能比不上實行良好的keg,成果是達到了我可以接受的範圍;相對來說,我的經驗是,等壓裝瓶如果沒裝好,比瓶發還糟糕。對我來說,裝瓶只有這幾個問題是目前無法克服的:

  • 底渣
  • 壓力發酵
  • 事後調整

事後調整並不是很常需要的,但是keg保留了這樣做的可能性。壓力發酵的結果是帶壓的啤酒,這樣的啤酒要裝瓶比較麻煩,但壓力發酵不是必要的選項。所以底渣就是裝瓶對我來說唯一的問題。利用keg設備,等底泥都沈澱後再等壓裝瓶是一個方法,只不過我試過等壓裝瓶器、泡沬飛馬,結果好壞參半,還沒有找到、調整到可以有穩定的結果,而且等壓裝瓶比瓶發麻煩很多。目前雖然還沒有完全放棄,但已經有產生能不要就不要的抗拒心理了。

通篇說來,都是「我」個人的經驗,這裡僅提供個人經驗和感相提供自釀同好參考,也算是有人問我為什麼不用keg的答辯書。每個人條件和喜好不同,假如我能找到穩定的等壓裝瓶方法,或許我也是會考慮使用keg來處理lager。

題外:小型keg是可能是一個解決方案。小型keg可以視為一般的keg和酒瓶的中間地帶,它既是keg,又可以有酒瓶體積小的優點。但它的問題是以同樣容量相比,總價格會貴上不少。現在開始出現PET做的小型keg,大幅下降了成本。或許這是將來一個可行的方式。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

酵母擴培

Dip Hopp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