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美索不達米亞風格
Post
Cancel

美索不達米亞風格

最近在Youtube上滑到一個釀造4000年前蘇美人的啤酒的影片,片中介紹了從考古中得到的關於4000年前,蘇美人留下關於啤酒相關的資料,他根據這些有限的資訊,釀出了啤酒。這個影片非常有趣。我稍微google了一下,有不少人做同樣的事。由於沒有找到一個真正完整的配方,可能對古蘇美楔形文字的解讀不完全,每個人的做法都有一些出入。不過,所有人都同意,根據酒神讚歌的說明,主要材料是麥芽、bappir、以及椰棗糖漿。儘管如此,bappir是什麼東西卻沒有人知道,普遍認為是麵粉做成的類似麵包的東西,有的則稱其為啤酒麵包。

因為實在有趣,不禁讓人想試著釀釀看4000年前的蘇美口味啤酒。只不過,個人以為,去找尋一個完整而詳細的配方是沒有意義的,因為這就好像在幾千年後,要找一個粽子的配方一樣;並不是說沒有配方,而是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做法,只要是米用葉子包起來的,大約都有人會稱之為粽子。同樣地,在4000年前,有多少蘇美人釀啤酒,大概就會有多少種”配方”,或者更多。只要風味感受在眾人可以接受的範圍,就可以稱之為啤酒了。再說回來,現在我們可以取得的原料跟當時大約是不一樣的,而且現代人的口味肯定跟當時的人不一樣,”重製”或復原4000年前的啤酒也不太實際。所以我想做是以蘇美人的配方精神,用現代釀酒技術做出來的啤酒。

材料方面,首先是麥芽。在酒神讚歌中有發麥芽的說明,一些youtube的影片都是從發麥芽開始做起。從描述的酒的顏色是金黃色,加上考慮到自烘麥芽的烘焙程度控制難度,我認為當時有的人會用像是Wind Malt一樣自然風乾的麥芽是有可能的,而即使有進行烘乾,大概也是淺淺地烘烤,當然應該是毎個人烘得程度都不一樣;做為一位家釀者,採用烘烤程度最低的pilsner malt就簡單地解決了。神秘的bappir,大部份人都認為是類似麵包,用麵粉加水,再加一點酵母及很少量的糖發酵後烤製應該就差不多。加糖是給酵母吃,而如果不使用酵母或至少進行發酵,純麵團烤出來會是一個硬塊,要撕成小片糖化會有點難處理。烘烤的動作除了熟化麵粉有利糖化,也會增加梅納反應物,讓成品有”烤麵包”風味。直接使用現成的麵包我覺得可能是會有一些問題的,因為即使是最單純的麵包,也幾乎都都有加奶油和塩,我認為這兩個對啤酒風味都有負面的影響。最後的的原料是椰棗糖漿和蜂蜜,我認為這是是當時的人少數能取得的糖,如果有蔗糖,他們八成會用蔗糖。因為椰棗乾很容易買到,所以原本打算在煮沸時加入一些椰棗乾,增添風味。不過,後來實際買了一包椰棗乾來吃,覺得風味其實很淡,隱約的梅納和焦糖風味不是太明顯,差不多是二級砂糖的程度,所以決定省略椰棗乾。有需要的話,加點淺色的水晶麥可能也是不錯的替代方案。

4000年前的人肯定不知道酵母,所以也不會有說明。有些人認為bappir可能是類似酸麵包,所以有酵母,或者就是自然發酵。在酒神讚歌中有提到加酒,當時的酒是蒸餾酒的可能性和發現外星人提供酵母的可能性差不多,是釀造酒的可能性很高,酒中也就有可能還存在酵母。不過,依現代的技術,使用酵母會是比較合理的做法。考慮到比利時酵母是最接近野生酵母的,所以考慮使用比利時系的酵母。回頭看了一下原料:麥芽加小麥麵粉做的麵包,看起來就是把麵粉烤過的比利時小麥啤酒的原料,所以比利時小麥啤酒酵母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。

決定了比利時小麥啤酒的方向後,就要考慮到香料。蘇美人沒有理由完全不加香料,只是不清楚會用那些。依照我的猜想,當時他們能取得的都可能會有人用。既然是比利時小麥,芫荽籽是理所當然的選擇。雖然古代蘇美人不太可能會用啤酒花,現代的啤酒卻缺不了酒花,所以還是使用少量的酒花,但苦度設定在很低程度。因為描述上,喝起來是會覺得甜的,所以除了糖化溫度略高外,苦度也要儘量低。

結論是一個把小麥替換成烤麵包的比利時小麥:

OG: 1.050 FG: 1.012 IBU: 10

穀類:

  • Pilsner Malt 60%
  • Wheat malt 20%
  • 麵粉 20%

酒花:

  • Saaz 60min, 8~10IBU

其他:

  • 芫荽籽 少許,最後5分鐘

酵母:

  • WLP400

糖化

  • 麵粉加水及速發酵母,少許糖,做成麵包
  • 麵包撕成小片加入麥芽糖化
  • 糖化溫度 68 度

發酵:

  • 18度接種,緩步升溫至22度。

製作過程:

首先麵粉應該要用全麥的,不過因為懶得去買,就用了低筋的,因為不是真的想做土司,所以不用高筋麵粉。我有台小麵包機,所以可以方便地用麵包機來做土司,也因為不想度攪拌產生筋性(這是什麼原理我不太了解),所以用手動的行程,先發酵2小時,然後烤40分鐘。不知道是速發酵母加太少還是其他原因,做出來像「發糕」,中心是鬆軟的,但並沒有膨脹得如同平常一樣。另外,不知道是不是蛋白質比例比平常少(一般會加奶油或牛奶),梅納反應不如正常土司。

其他釀作過程,除了把麵包撕成小塊,就如同一般的釀酒行程;不過,在撕麵包的過程中發現麵包皮有點硬,很難弄成很小塊,下次應該用果菜汁機打碎比較好。

煮沸前去吃完午餐回家前,在超市看到了熊本的橘子,順手買了回來,心想不如就削些皮加了進去;於是就更像比利時小麥了。

發酵結束後,因為沒有用椰棗乾,所以決定瓶發使用二級砂糖。在我剛開始自釀時,聽前輩說用二砂會有酸味,我一直很好奇,反正如果是4000年前的家釀技術,帶點酸味才正常。

說最後出現的:

味道就是熟悉的比利時小麥酵母-或者說WLP400-風味還帶點甜甜的感覺;完全沒有麵包的感覺,就一般的比利時小麥,不過味道還不錯。沒有明顯的酸味,在WLP400的資訊中有寫到pH值可能會比英式啤酒還低,但沒有明顯的酸感。有一點像1664的味道,這個類似1664的味道我之前有有釀出來過一次,但後來想重現卻沒有成功,香料風味強弱是我一直沒辦法掌握的。總而言之,這是個有趣的經驗,雖然烤吐司的風味不明顯,倒也是一種糊化麵粉的方式,可以列為下次做比利時小麥的做法之一。

參考: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

Open Fermentation-開放式發酵

清酒釀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