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Sierra Nevada Pale Ale
Post
Cancel

Sierra Nevada Pale Ale

Sierra Nevada Pale Ale簡稱SNPA,是Sierra Nevada酒廠著名的代表作,部份人更認為這支酒型塑了American Pale Ale的風格,也對美國精釀風潮的推進功不可沒,因為這支1980推出的酒用了大量的美式酒花,它的暢銷證明了消費者對大量酒花的接受度。(美國人有所謂”Go big, or go home”的思想,所以這幾年酒花用量一直上升,用現在的標準可能不算”大量”,但放在1980年,這支酒的酒花用量也算是實踐了”go big or go home”的想法了吧!)

Sierra Nevada酒廠的創辦人Ken Grossman從小就看鄰居叔叔玩釀酒,初中就在家裡搞了一個釀酒的場所。他在1979年和同是自釀的友人Paul Camusi於在加州的Chico成立Sierra Nevada酒廠。他們跟朋友借了5萬美元(後來又借了5萬),租了一個將近85坪(3000平方英呎)的倉庫,為了節省成本,撿拾廢棄的牛奶器材,自己組了一個可以釀造10Barrel(近1,200公升)的釀造器材;為了省點錢,還到處去找關掉的酒廠跟人家要酒瓶。到了2016年,Sierra Nevada酒廠已經是全美第七大、 由私人擁有的第三大酒廠了。這是個很勵志的故事,啤酒誌對他們的故事以及這支酒有一些介紹,值得大家一讀。

回到酒本身,Sierra Nevada是由在自家的網站提供了SNPA的Homebrew酒譜

OG:1.054
FG:1.011
IBU:38
2row Pale 1.8°L 92%
Caramel 60°L 8%
Cascade 0.5 oz 90分
Cascade 0.75 oz 60分
Cascade 2 oz 30分
Cascade 2 oz 0分(flameout)

155°F(68.3°C)糖化60分鐘後,升溫到170°F(76.7°C)維持5分鐘做mashout。煮沸90分鐘。

酵母Chico strain,68°F(20°C)發酵。

(OG/FG/IBU沒有列在酒譜中,是從產品網頁取得的資訊。)

相當簡單的酒譜,除了基礎麥芽加上一些水晶麥,只用一種酒花-也就是美國酒花的代表Cascade。唯一比較突出的是酒花用量高達5.25 oz(148.8g),接近IPA的用量,事實上有些人認為SANA是IPA,但如果用BJCP的21A.American IPA的標準來看,IBU 38很接近IPA的40-70範圍下限,2是喝不出來的差距。不過,38其實也不算太高,還在Pale Ale的範圍內(BJCP 18B.American Pale Ale的IBU範圍是30-50),連Pilsner Urquell的IBU也是40上下。BU:OG比約0.7, 算是合理是Pale Ale的範圍。

會有這麼高酒花用量的原因是2 oz(56.7g)的flameout,熄火後才投入的酒花,私以為這是這個酒譜值得思考的部分。煮沸時間為零,所以IBU的計算可能會是零。考慮到酒廠的批量很大,冷卻要花很多時間,而且酒廠當然是用熱交換式(通常是板式)的冷卻器,也就是說熄火後投入的酒花可能還是在高達90幾度C以上的麥汁中泡了很久-可能長達一個小時以上。雖然沒有持續加熱,在90°C以上,alpha酸的異構化還是會繼續發生的,所以實際的IBU可能會比計算的還高。不過,酒廠的IBU數字也可能是用儀器測出來的,再加上這個酒譜標明了是給Homebrew用的,還有每年酒花的alpha acid含量都不一樣,這個部分可能是這個酒譜最需要依器材調整的地方。

除了代表性的酒花,酵母也是非常的有代表性。Sierra Nevada酒廠的酵母是從從西貝爾技術學院(Siebel Institute)的BRY 96而來的,他們把這個酵母稱為Chico,也就是 Sierra Nevada起家的城市名。一樣從BRY96培養出來的酵母,被稱為Chico Strain,也是大部分Homebrewer一想到APA, west coast IPA最容易想到的酵母:US05, WLP001,WY1056,等等。

水質是酒譜很常缺漏的部分,但我覺得Pale Ale和IPA是最需要的注意水的類型之一。強調酒花風味的水通常會拉高硫酸鹽的成份,但我覺得Burtonize-也就是把硫酸鹽拉到610ppm太過極端。google了一下,不少人用Brun waer的Pale Ale水質(SO4:Cl=300:55)得到不錯的結果,比起610ppm,300pmm 應該是比較保守一點的選擇;如果怕太高,稍微拉低點到200ppm應該在範圍內。

68.3°C的糖化溫度雖然是常用的單一糖化溫度66-68°C之間,但是在偏高的範圍,而目標發酵度是80%(OG:1.054/FG:1.011),卻也是高標的發酵度。在有些系統下要有這樣的發酵度可能必須用比較低一點的糖化溫度。

尋找相關資料的時候,也發現另一份來自2012年12月號BYO雜誌的酒譜:

OG:1.053
FG:1.011
IBU:37
2row Pale 1.8°L 4.7kg
Caramel 60°L 0.45kg
Magnum 0.5 oz 60分
Perle 0.5oz 60分
Cascade 2 oz 30分
Cascade 2 oz 0分(flameout)

和Sierra Nevada網站的大致一樣,主要差異在於苦花是用Magnum和Perle,其他的材料及糖化行程和發酵等大致相同。理論上來說,煮了60分鐘的酒花,主要是貢獻苦味,對風味的影響相對小,所以兩個酒譜的差異應該有限,或許不同人、不同釀造工具所造成的的差異可能還比較大。

我的釀造:
採用Sierra Nevada網站酒花全用Cascade的版本,但最早90分的酒花改用FWH(First Wort hopping),也就是出第一道麥汁就投入酒花(反正都 90分鐘了,據說FWH苦味會比較溫和,實作上也比較簡單);糖化溫度用55°C/10分、67°C/60分、76°C/20分,加入蛋白質休止的原因是糖化加溫時間比較短,用 67°C是我的系統控溫的調整,76°C維持20分則是Mashout;這是我慣用的糖化行程所調整出來的;水質用Brun Water的Pale Ale profile;酵母用wlp001,接種溫度19°C,發酵溫度20°C。

實際釀造成果:
OG:1.051,比酒譜略低,在個人的誤差範圍內。第七天左右達到FG:1.011。裝瓶時的稍微試了點味道,覺得是款易飲性很高的標準APA。待瓶發完成,會找來正版的SNAP,比較一下味道的差異。

這批酒可能是冷降吸入了氧氣或是裝瓶不慎,有酒花氧化的風味。也隔了許久,終於買到7-11賣的Sierra Nevada Pale Ale。根據瓶身上印的有效一年,到期是7/14/2022, 合理推測是今年7/14出廠的產品,己經比我這批還新鮮了!實際品嚐的感覺,大體上架構是一致的,但扣除我的酒花氧化問題,正版的SNPA喝起來多了一點類似百香果或花香的味道:可能原因有三個:第一,我的酒花氧化失去了這個風味、第二,Sierra Nevada提供的酒譜強調使用全花,但我只能使用碇狀酒花,三、Sierra Nevada使用了其他酒花。如果第三點是可能的,那麼BYO的酒譜也是一個可以嘗試的選擇-我有一次用Perle有得到類似花香的感覺。

更新,喝到一瓶氧化程度比較弱一點的 ,雖然沒有正版的那麼明顯,但確實有些微的百香果似的味道,所以”氧化”和全花可能是解答。酒花類的酒基本上就是考驗裝瓶技巧啊!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

Bière de Garde

為末日做準備-自發麥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