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Green Moon – Blue Moon twist
Post
Cancel

Green Moon – Blue Moon twist

Blue Moon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小麥啤酒,也是一款飽受爭議的啤酒。

Blue Moon一開始叫 Belly Slide Belgian White,1995年在丹佛的棒球場開賣,研發者是布魯塞爾大學取得學位、Coors R&D的Keith Villa博士。因為有位行政助理喝了Keith Villa釀的酒後說:你釀的酒很棒,這種機會並不常見,偶而才出現一次(once in a blue moon)。所以Villa決定把Blue Moon當成酒廠名。(英文小老師:在同一個月的出現兩次月圓,第二個月圓稱為blue moon,平均兩到三年才會出現一次blue moon。Once in a blue moon也就是並不常見的意思。)

Blue Moon的最大爭議在於,雖然包裝和廣告得很像,但它不是”精釀(Craft)”啤酒-它並不符合美國對”Craft Beer”的定義:Blue Moon是美國八大商業啤酒廠之一的MillerCoors旗下的公司所生產的。很多精釀愛好者及家釀者對商業啤酒廠極其反感,他們對大廠出產的產品都不屑一顧;誠然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,只是如果照這個邏輯,豪格登(Hoegaarden)現在歸屬於ABInBev集團、Fuller’s也賣給了Asahi,只因為不喜歡商業啤酒,要放棄也太多了。

Blue Moon的第二個爭議是:雖然包裝上寫著是Belgian White,它不太能算是Belgian witbier(wit是white的意思)。原始古老的Belgian witbier其實己經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,現在我們所認定的Belgian witbier是1966年由Pierre Celis所重新創造出來的豪格登(Hoegaarden)白啤酒為典範的類型。Blue Moon要歸類為witbier的爭議點在於:第一是Blue Moon是用發芽小麥而不是用未發芽小麥,第二則是Blue Moon是並不是用通常比利時的酵母所釀造,所以缺乏酚(Phenol)或丁香(Clove)的風味。不過,用原料來定義類型並不是很恰當,說白了,因為未發芽小麥不容易處理,很多家釀甚至”精釀”也是用小麥芽來釀witbier,可能用未發芽小麥的才是少數;而所謂”比利時酵母”也是很懸,例如Fermentis的BE256標注為比利時酵母,但它概不是POF+,血緣上也偏向英式酵母釀出來也就不會有酚味,這樣子也可以算是”比利時酵母”?說到底,除了酵母和小麥的的原料問題,橙皮應該要用curacao,而麥芽應該要用自然風乾的wind malt才行。那結論變成只有Hoegaarden才是witbier了。

Brewing with Wheat書中有一段引用Keith Villa本人的話,大概是這麼說的(粗翻):「如果你試了所有的比利時白啤,然後跟每個釀酒師說他們的酒和別家的不太一樣,這些釀酒師一定會回答你,他們的是最正統的口味。這就是釀酒師,他們為自己的作品驕傲,他們會宣稱他們做的口味是最正統的(authentic)。回到類型的問題,我會說我們做的是比利時類型。」

不管如何,我覺得Blue Moon還是挺好喝的;雖然在我的認定中,它算是美式小麥。

Homebrewtalk.com有位之前釀過Blue Moon的釀酒師所公開的酒譜:

ABV:5.4%
50% 2 row
40% white wheat malt
10% flaked oats
Hallertauer Mittelfrüh 90分鐘 17.5IBU
1.25tsp coriander 10分鐘
0.33tsp Valencia橙皮 5分鐘
酵母: Chico strain (US-05, WLP001, wyeast1056 …)

原料中的兩個添加物:芫荽籽和橙皮則是witbier中經典的存在,也是這個配方中最需要注意調整的部分;Blue Moon從上市以來,配方經過一些調整,主要就是這兩個香料的用量。

我剛開始學習自釀時,對類型完全沒有概念,找到這個配方可謂如獲至寶;一來它的配方簡單:可以用乾酵母US-05、 榖類原料構成簡單、只有一種酒花,最重要的是,我也喜歡喝Blue Moon。

最好笑的是,我剛開始時並不清楚比利時小麥用的是芫荽”籽”,只是傻傻地相信google的翻譯,把香菜拿來用,心裡還想著”為什麼香菜用小茶匙的單位?”

後來我才知道,美國人的coriander指的就是coriander seed,也就是”籽”的部分,而cilantro才是植物體的部分。我就這樣用香菜釀了兩三批。結果?其實味道也還不差呢!

前陣子啤酒頭推出了香菜啤酒,讓我想起這段入門摸索時的糗事,剛好手上還有WLP001, 決定「複習」一下我最早的家釀。

Batch size: 2.5gallon
2.5lb Pale Ale Malt
2lb white wheat malt
0.5lb flaked oats
Hallertauer Mittelfrüh 0.5oz 60分鐘
新鮮橙皮三棵(只有皮,沒有白色的部分) 5分鐘
香菜一把 熄火時投入
酵母: WLP001

糖化溫度 55/10分 – 68/60分 – 76/20分;採用已經熟化的即食燕麥片,所以不需要特別處理,直接一起糖化;煮沸60分。發酵溫度20度。

水質部分是yellow full(Ca/SO4/CL=50/55/70ppm)或yellow balanced(Ca/SO4/CL=50/75/60ppm);簡單一點只加氯化鈣,調整後的水質大約是(Ca/SO4/CL=51/9/73ppm)。除了不需要太Dry,據說貴族系酒花和硫化塩的相性不好,硫酸鈣就能省則省地略過了。

這個配方十分地簡單,但關鍵的香料部分的卻十分地難掌握,很容易太過或不及,要恰到好處非常難,雖然說最好是多試幾次抓出最佳份量,但如果以家釀說說,每次取得的原料品質、新鮮度都不穩定,很多時候只能憑感覺。

熄火後丟入沖洗乾淨的香菜一把,超像在煮湯。 裝瓶時試喝有很淡的”熟”香菜味,不是豬血糕上的”生”香菜味,而是排骨酥湯碗底那稍微變色的香菜味。瓶發結束後,香菜味到了若有似無的程度,大概是不說也不會覺得,強調了,或許會覺得有的程度。下次考慮除了結束前五分鐘先丟一些,加強一點風味。這批酒還有一個嚴重的缺失:有個接近澀味的味道,我推測是橙皮的油造成;可能是用新鮮的橙皮而且用太多了,下次做還是買風乾的橙皮好了。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

再戰Candi Sugar

糖水密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