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LoDO低溶氧釀造
Post
Cancel

LoDO低溶氧釀造

在啤酒釀造過程中避免氧化不是什麼新的想法,但把這個想法推到一個極致,是開始於2016年4月在德國釀酒論壇發表的這一篇文件:Brewing Bavarian Helles: Adapting to Low Oxygen Brewing。這份文件中主張,要做出某些德國啤酒真正風味的秘訣在於低溶氧,文件中主張,在還沒開始接種酵母前,氧氣就會氧化麥汁,所以要追求整個過程中最少氧氣溶入麥汁;目標是低於1ppm。這個主張後就是Low Dissolved Oxygen(LoDO)。
1ppm的溶氧是什麼概念呢?這邊有些整理好的資料中有些數據:

  • 冷的自來水或RO出來的水溶氧大約是 8-12ppm
  • 如果聞得到麥汁中麥香,代表這些香氣不會出現在最終的啤酒中。LoDO的目標就是要保留這些香氣。
  • 在一般的糖化溫度63-71度C,可溶氧量是4-5ppm
  • 先煮沸釀酒用的水並迅速冷卻有可降低溶氧量到0.5ppm
  • 正確的入麥芽會導入1-3ppm
  • HSO(熱端氧化)在家釀的範圍中比商業釀酒還容易發生,因為液面對體積的比例上,家釀通常大很多。
  • HSO發生的高峰在入麥芽的30秒到1分鐘。
  • 轉桶到keg會導入0.8-1ppm的溶氧。

具體的做法也有整理:

  • 去除糖化用水的溶氧。先煮沸五分鐘,然後用不鏽鋼冷卻器迅速冷卻。
  • 加入Sodium Metabisulfite(SMB)做為吸收氧氣的方法。多餘的硫會被酵母消耗掉,殘留的硫會和商業德國啤酒的10-15ppm差不多。
  • 使用RO水,加入產生30-50ppm鈣的calcium chlorde。因為會加入SMB,不用RO水很難計算礦物質的含量。
  • 文章建講糖化用水加內SMB量為100mg/l,洗糖水為10-15mg/l
  • 不洗糖的話,SMB可以減少為55mg/l
  • 把水加入麥芽。或者麥芽加入水中時要很小心,避免飛濺,攪拌要很輕柔。
  • 如果有使用pump,要檢查所有接頭有沒有氣密。
  • 用pump移動麥汁的話,速度最好在3-4l/m(1 gpm)
  • 不洗糖比較好
  • 不要用銅製品,用不鏽鋼
  • 糖化時用蓋子減少麥汁上方的空氣
  • 30%的苦花用FWH
  • 煮沸60分,不要煮太滾。微滾。
  • 儘速冷卻,不要飛濺。
  • 冷渣可以進入發酵桶,但熱渣和酒花不行。
  • 儘快接種;接種後再打氣(打氧)
  • 在離FG 0.004(1plato)時轉桶;需要採用FFT以預測FG
  • Spunding
  • 使用secondary fermenter當servering keg,避免轉桶引入氧氣
  • 如果要裝瓶,用帶(等)壓裝瓶

我看完的感覺是:在麥汁旁呼吸太用力可能就會導入超過1ppm的氧氣了。
那麼實際上的結果如何?brulosophy.com做了一個實驗,結果是38個人中有25個人可以分辦,而分辦得出來的25人中,有15個人表示比較喜歡LoDO的版本。有趣的是,John Palmer被問到對LoDO的看法,他表示LoDO釀出來的是另外一種啤酒(影片,3分鐘開始)。
在Brulosophy.com的實驗中,格主表示加入SMB導致了明顯的硫味。另一個可以用來去除溶氧是Brewtan-B。Brewtan-B是Wyeast的產品,是一種從植物提煉出來的單寧酸產品,據說可以延長產品的保鮮期。以前只賣給釀酒廠,沒有零售給家釀客戶,最近開始有少數網售開始賣小量的產品給家釀用。
另一篇討論LoDO的部落文,有些看法蠻中肯的;他認為LoDO的大部分做法和理論都是對的,但是部份LoDO支持者會說,”如果你照著做,就會知道它的好;如果你沒有發現它的好處,那就是你做錯了”,這種論調就和跟某些宗教說法一樣了:”如果你很虔誠,你就會感受到,如果你沒有感覺,那就是你不夠虔誠”。
參考資料:

  1. https://www.winning-homebrew.com/low-oxygen-brewing.html
  2. http://braukaiser.com/blog/blog/2016/04/30/low-oxygen-brewing/
  3. http://www.lowoxygenbrewing.com
  4. http://brulosophy.com/2017/04/10/the-lodo-effect-evaluating-the-low-oxygen-brewing-method-exbeeriment-results/
  5. Brewtan-B的資料和討論: https://www.homebrewersassociation.org/forum/index.php?topic=26830.0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

壓力發酵與Spunding

New ESP8266/Arduino framework, to update or not to update?